DTC战略失灵?布局海外线下零售渠道成为出海必选项

DTC战略失灵?

近期,唱衰DTC模式的,主要来自于媒体对NIKE换帅,股价一直停滞不前的复盘。NIKE对DTC战略投入数十亿美金后,态度大转变,于2023年宣布调整策略,并恢复与零售批发渠道的合作。

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,DTC“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”,增加的成本可能会抵消更多数据和更高收入等优势。

“去除中间成本” ,意味着需要承担其他所有成本。

01  NIKE换帅,DTC“新手光环”消失,战略失灵?

就在前不久,10月14日,NIKE历史上第二位空降CEO约翰·多纳霍(John Donahoe)卸任。已经退休并在NIKE工作30余年的埃利奥特·希尔(Elliot Hill)被返聘担任CEO。

多纳霍上台后,不断加强数字化渠道的建设,加速DTC转型,对供应链进行强控制,并逐步降低经销商的影响。

此次换帅,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多纳霍全面推进DTC模式的战略错误。

「NIKE 变成了一台为数字化生态系统生产内容的机器,主要目标是引导人们访问官网,而不是引起共鸣或激励人们参与运动。」

2024113002050639

不仅NIKE,初代DTC代表Casper低价卖身,环保运动鞋品牌Allbirds、床垫品牌 Purple、眼镜品牌Warby Parker等DTC品牌股价一路下行,真正赚钱的DTC品牌很少。

DTC从被捧上神坛,到集体面临困境,被人诟病的几大主要原因:

  • 产品同质化,壁垒不足,模式易被复制,消费者忠诚度不足
  • 获客成本持续上涨,疫情后线下体验消费回归,独立站等单一线上渠道无法赢得更多消费者
  • 去掉中间商,看似减少成本提高毛利,然而自身团队建设、付费广告投放、数字化基建等隐性成本抹平了这部分高毛利

02    DTC只是起点而非终点,布局全渠道销售,回归生意本身

一边是跨境大卖和站群卖家寻求品牌化转型,一边是独立站DTC品牌拥抱线下渠道商,“品牌化+全渠道”逐步成为出海品牌做大做强的共识

曾经的热潮褪去,资本和品牌们开始意识到,一切都要回归营销和生意本身,炒作概念无法持久。作为曾经的“明星”营销模式,经过时间的验证,DTC只是营销的起点,而非全部。

要打造一个持续良性增长的品牌,可以在美好的品牌故事、良好的社媒声量、获取的消费者一手数据,以及基于用户数据快速迭代产品等DTC品牌优势基础之上,积极拓展全渠道销售,实现持续增长。

这里的全渠道,不仅包括线下直营门店,也包括经销商批发渠道

与Lululemon、始祖鸟并称为“城市中产三件套”的ON昂跑,2024年Q2净销售额达5.677亿瑞士法郎(约合46.94亿元人民币),同比增长27.8%,增长势头强劲。

On昂跑的渠道策略是分销和DTC渠道两手抓,尽快DTC渠道增长迅猛,昂跑的批发渠道依然是主力,截至2024年上半年,On昂跑分销渠道的批发收入和DTC收入,分别占比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。

2024113002045060

03   线下市场占比八成,出海品牌为何要抢滩线下零售渠道?

线上是中国品牌出海的起点,然而,当很多品牌都在讲自己在亚马逊销量第一时,增长的故事就讲不动了。

根据eMarketer数据预测,2024年美国电商市场占比16.6%,且未来三年增速在10%左右,到2027年才达到20%,这也意味着美国线下零售的占比依然高居80%。“在一个喜欢线下购物的国家,纯线上的商业模式后期会感到越来越乏力。”

2024113002050660

而在东南亚地区,由于经济发展水平、互联网普及程度和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北美市场存在一定差距,导致线上购物的发展相对更加滞后,线下渠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

印尼的夫妻小店数量众多;新加坡是连锁渠道的天下;马来西亚的KA渠道、连锁超市和百货渠道的分布较为成熟;越南多种类型的渠道兼有,分布差异较大;泰国便利店连锁业态占据主流。

正是如此,越来越多的全球化品牌意识到线下渠道的重要性,从单纯走亚马逊、Shopee、独立站,到开设线下门店,或选择合适的线下渠道进驻,线下营收的占比逐年提升。

安克创新、致欧科技、绿联科技等企业在2024年上半年的线下营收均实现了显著增长。安克创新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线下营收达29.18亿元,同比增长32.3%。

然而,与线上电商运营不同,进驻线下零售市场通常需要更长的周期和更多的资源投入。

04   出海品牌如何进驻线下渠道,构筑壁垒与护城河?

刘润在2024年度演讲中说道:出海全球化,就是每个国家的本地化。

登陆一个国家,需要看见不同、理解不同、接受不同,然后在不同里寻找本地化的机会。线下渠道的发展就是一个极度本地化和时间周期很长的“慢生意”。

那么,有哪些线下渠道值得拓展,以及如何拓展线下零售渠道呢?

1)线下渠道入驻优先级

以北美的线下渠道为例,美国的线下零售渠道大致分为大型商超卖场、低价折扣零售店、百货商店、品牌集合店、独立零售门店等不同业态。

大型商超卖场包括Walmart、Costco、Target、Fred Meyer、Bestbuy等,百货商店包括Macy’s,Bloomie’s、Dillard’s等,独立零售门店则类似国内的夫妻老婆店,分散全国,服务一定街区内的消费者。

2024113002050530

不同品类进驻线下渠道的优先级以及渠道选择各不相同,以3C产品为例,BestBuy作为美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之一,在美国消费电子首选渠道就是Bestbuy。

Anker在美国首选就是Bestbuy,然而一开始Bestbuy并没有接纳它,Anker在Walmart做了两年特卖后才最终进驻Bestbuy。

在优先级的选择上,入驻大型卖场对于品牌认知度的提升,以及品牌背书的效应都较为明显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刺激线上销售增长,但往往入驻周期较长、难度较高,且资金门槛要求高,毛利率压得较低。

中小型分销渠道存在门槛低、商家多、现款现结、付款方式友好等众多优势,品牌也可以选择从中小经销商渠道入手,再逐步渗透拿下大型商超卖场。

2)如何进驻线下零售渠道?

拓展线下零售渠道是一门“慢生意”。

以大型商超卖场为例,从前期接洽到产品正式上货架,通常需要16-18个月,经历与买手谈判、市场调研、产品定向研发、供应链管理及营销推广等流程节点。即便有中间商的协助,一般周期也在6-8个月乃至1年。

入驻商超卖场对品牌考察的因素很多,不仅包括企业的纸面实力、生产品控、供应链、物流、海外仓、售后等,买手还要看brand pitch book,即品牌销售手册,里面包含品牌故事、媒体公关、品牌背书、社会责任等。

在美国,大家普遍认为,线上是谁都可以卖的,然而线下商超卖场只有真正的品牌才能够进入。

2024113002050539

以某操盘沃尔玛入驻招商负责人的分享,入驻大型卖场需要考察以下方面

  • 看重品牌力,包括官网独立站、社媒账号、红人KOL、媒体PR,以及Social listening用户之声等。内容的本地化也很重要,尽量招聘当地人员来操盘品牌营销
  • 线上电商业绩表现亮眼,能够达到2000万美金以上的年销售额,线下卖场引入新品牌往往需要考量是否能给卖场带来增量,原本在线上销售业绩良好的品牌更容易通过审核
  • 产品需要有独特的价值卖点和主张,买手面对的品牌产品太多,只有让他们眼前一亮的独特卖点,才能打动他们
  • 很多线下渠道是排他的,比如Walmart合作的品牌不能进驻Costco等,这个时候就需要以不同的品牌进入不同渠道

进驻独立零售门店的话语权则掌握在店主手中,店主会关注产品品质、动销,乃至线上电商销售情况。如果一个产品在亚马逊有声量,店主也会特地去看产品的用户评价,以此观测产品的市场反馈。

2024113002050539

而要入驻这些中小零售渠道,可以通过Google、Yelp等在线搜索点评平台,Faire、Abound等批发平台,Linkin、Facebook等社交媒体,E-mail、Cold call,以及参加线下展会、加入商业协会组织等方式与这些批发零售商取得联系。

在这样漫长的进驻过程中,存在大量信息差,以及与买手接洽的漫长流程,因此也催生了大量的中间服务商,提供一站式的入驻服务

05   海外线下渠道,风险与机遇并存

当亚马逊大卖走到线下,会发现有很多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。如果说线上生意更多的是拼效率,快鱼吃慢鱼,那么线下就是真实拼刺刀,拼实力,面临的挑战也更大。

  • 合规风险

波动的全球局势、泛政治风险、地区贸易保护主义、海外法律规范等带来的合规风险不容忽视。尤其是欧美市场,对于合规的颗粒度要求越来越细致,对资质认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

例如进驻美国商超对产品生产的工厂资质、有没有美国商标,产品是否有被反倾销或者敏感类监管等均有规定。

而在北美开设线下品牌门店,建立分销体系,就意味着要契合当地的原产地概念、税务合规、社会责任,以及售后等等,卖家需要在每个开店的州均获取售后资质。

  • 定价控价

线上线下价格需要统一规划,可以仅线上或线下销售,但如果线上线下都销售,需确保价格统一。

例如Anker在一开始就规划了整个价格链条,以致于当它想从纯线上转战线下时,在定价上就不会存在很大的利益冲突。

2024113002050681

  • 本地化团队

线上电商运营还可以通过中国团队操作,而一旦进入线下渠道,则需要完善本地化团队。

在海外线下渠道的拓展和运营过程中,需要积累很多当地的一手线下资源和经验诀窍,做线下渠道是一项特别接地气、本土化的工作,需要持续扎根本地。

  • 资金压力和库存压力带来的亏损风险

在品牌发展前期,买手可能会给到品牌较低的供货价格,同时大型商超往往有更长的账期,会带来资金压力和库存压力。

这对于很多进驻线下渠道的品牌来说,需要提前做足准备,承担一定时间内的战略亏损。这也导致需要发展到一定体量的品牌,才考虑进驻线下。

当进入线下渠道前,品牌方需要明确目标,是为了营收增长,还是为了做品牌?通常,入驻线下的销售反馈可以在3个月体现出来,而对品牌的长线效果,则需要1年的时间来验证。

线下渠道的难度远高于线上,需要转换思维,从“短线收割”转换为“长期主义”,4P模式万变不离其宗,唯有扎根和深耕,才能做出真正的品牌。

来源公众号: 品牌出海S姐(ID:gh_4d4bc6e59128)品牌出海营销博主

本文由 @品牌出海S姐 原创发布于奇赞平台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采集。
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奇赞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(0)

为你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李坤锦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程序